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对外公布,将结合中部地区禀赋特点,优先试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围绕未来材料、未来信息、未来制造,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深化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在中部地区加速转化应用落地,更好促进中部地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合作新模式,推动央企产业优势更好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
日前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提出,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北和江西看看,那里如何守护绿水青山,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江豚是长江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也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江豚因为嘴巴有着一定的弧度,犹如微笑,因此它们也被称为长江里的“微笑天使”。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深入,江豚的生存现状不断得到改善,这也象征着长江环境逐渐好转。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石首市境内。这个保护区内有江豚100头左右,国内外专家认为这里是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成功的典范。
观察、巡护、记录、交接,每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要这样来来地坚守,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头江豚。
经年往复的守候和坚持,让这里的江豚数量逐年增加,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结果显示,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科考时的1012头相比,种群数量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长江江豚数量的增加同时也表明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性改善。在这一背景下,2023年4月,保护区将4头江豚放归至长江,这也是我国首次将迁地保护的江豚放归长江野生放养。通过后续的追踪监测专家推断,被放归的4头江豚目前在长江中生存状况良好。
除了加强江豚的保护工作,保护区这几年还在大力开展天鹅洲故道及长江干流生态资源修复的工作,对水域洲滩的水生植物进行修复。现在,这里种植的香莲及芦苇等挺水植物达2000余亩,黑藻、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几百余亩。
与此同时,长江水质也在不断提升。记者近日从湖ag旗舰厅网北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拥有1000多公里长江干流的湖北,目前已累计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10742个,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在Ⅱ类。接下来,湖北将继续用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巩固已经取得的宝贵成果,加快促进长江流域水域生态恢复。
守护绿水,还要保卫青山。山林生态环境改善,会让更多栖息在这里的动植物有个更安稳的“家”。近日,在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再次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是我国特有近危雉类,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性胆怯而机警,极难见到。
据了解,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武夷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被誉为“罕见的动植物基因库”。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加大日常人工巡护频次的同时,充分利用分布在保护区的29套视频监控系统、146台红外相机和无人机定时定点巡护。
生态环境的提升可以给动物一个安全栖息地。进入3月以来,随着气温的逐步上升,鄱阳湖湿地每天都有数万只包括天鹅、灰雁、白鹤、野鸭等越冬候鸟开始陆续向北迁徙。记者来到江西永修县的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内,那里的候鸟大部队北迁情况如何?
每年立春过后,鄱阳湖越冬种群候鸟会陆续向北迁徙。首先,会有一小股“先头部队”一路探寻沿途栖息地的环境适宜度,并以鸟类特有方式将信息传递到后续大部队;随后,大部队陆续跟上,整个过程将持续到3月的下旬到4月上旬。
今天,我们联合了总台技术团队的AR增强现实技术带领大家更清晰地了解鄱阳湖候鸟迁徙路线。根据环志候鸟的卫星跟踪信号显示,东方白鹳、白额雁等珍稀候鸟种群已经离开了鄱阳湖区,陆续抵达了安徽、河南、吉林等地。通过沙盘演示我们可以看到,白鹤大军也已经开始陆续撤离,吴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近日在大汊湖观测到了大群的白鹤北迁,目前仍有一小批白鹤仍然停留在鄱阳湖。同时,在白鹤迁徙路线上的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已监测到首批北迁的白鹤先头部队。
通过画面发现,停留在鄱阳湖觅食的候鸟多为灰鹤、白鹤、白枕鹤这类大体形候鸟,由于大体形的候鸟在迁徙之路上需要耗费极大的体能,这些体形较大的候鸟们本身食物的摄取量比较大,在“先头部队”离开之后,鄱阳湖区会提供更多的食物,等到天气、风向等自然因素适宜的时候再选择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