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旗舰厅官方网站6月初,杨晓娟回到自己大三时参与设计改造的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道,看着曾经淤泥沉积、杂草众生的河道现在已是天青水碧,绿柳垂荫,兴奋地感叹:“有了作为一名城乡规划师的成就感!”
在江汉大学就已经参与了新洲旧街一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三庙河民宅立面整治工程等十余个项目规划设计和实际工程的她,去年9月因出色的项目实践能力,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规划大师何依教授相中,录取为研究生。
在杨晓娟的记忆里,大二时带她做第一个规划项目实践的学长、江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020届毕业生张玉威,已经在华中地区建筑规划设计行业鼎鼎有名的龙头公司华建集团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了4年。4年前,该公司一次性录用了学校城乡规划专业5名毕业生,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正专门说:“老总指示,在江大招人不设上限。”
由于从2018年开始,城乡规划专业由4年制改为5年制教学,所以2022年没有毕业生,而在此前的2019、2020、2021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三年达到93%以上。尤其是2020年,该专业27名毕业生不仅100%签订了就业协议,而且就业的专业契合度也高达100%。更为可喜的是,其中一多半签下的都是如华建正华设计院、北京市政规划设计总院武汉分院、江苏美晨设计院、深圳新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这样国内一流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
江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为什么广受用人单位青睐?这和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实践促教学,以项目塑人才,以专业惠地方”的思路分不开。经过十余年的锻造,城乡规划专业建立起了一套“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应用为主服务地方”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近年来,该专业又结合国务院新建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学校修订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整合知识体系,打破课程壁垒,重构项目式教学体系,加强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政校企、产教研深度融合,以项目式教学和专业实践为特色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杨晓娟、刘晓东、张玉威等一批批学子就是这种“需求导向、项目培养、科教交汇、产教融合、思政贯穿、实践始终”的具有江大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受益者。
走在三庙河畔,木栈道如绸带蜿蜒河上,两旁民居白墙彩绘,步步生景,村民游客漫步其中,宛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4年前,这条位于武汉市新洲旧街的河道及两岸还是水质混浊、垃圾遍地,砖墙残损的“龙须沟”。在湖北省政府2020年发布“擦亮小城镇”行动方案后,通过规划设计改造,河道旧貌换新颜。“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了“武汉市2022年度最美片区”称号,入选2023年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引来中央及省市媒体争相报道,被誉为旧街版“清明上河图”。
新洲旧街这项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重要节点工程,是江汉大学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城乡规划系系主任董晶教授与新洲区规划设计院合作,和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政府旧街街道签订的横向课题。设计改造的是位于旧街花朝大桥与庆福寺之间的三庙河道整体空间,涉及规划布局、道路建设、景观建设、生态改造和绿化等多个环节,是一个近乎涵盖了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全周期的工程。国务院在2019年建立了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后,将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以及相关方面多规合一,这无疑是扩大了传统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范畴,增加了包括建筑用地规范、山水园林生态及环境保护在内的许多内容。而这项工程的生态改造正好涉及到相关方面。
董晶在做科研课题的同时也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次重新梳理整合专业知识体系,打破课程壁垒,重构项目式教学的契机。
她与梅峥嵘、黄俊、陈刚、宋浩等专业教师一起,以该项目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的调研、规划、建设、现代化治理等一系列实施节点,打通了所涉及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城乡绿地规划》《乡村规划园林与设计》《建筑设计》等近十门专业课程及思政、历史、园艺等其他专业学科壁垒,让2018级招收的首批5年制学生直接参与到横向课题项目的工程实践里,引导他们在问题导向、自主学习中“真题真做”,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规划设计人才。
参与该工程东岸景观规划设计的2023届毕业生陈琪正是在这个项目中,熟练掌握了城乡规划专业多门课程所涉及的从前期实地调研到中期方案设计、汇报沟通调整,再到后期规划落地的工程全周期所需的知识。已在黄石市阳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的她,对当时的一切都记忆犹新。
“这是我在大学里做的第一个全周期落地实施工程项目,也是我大三时《乡村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规划》等多门课程的课程作业。在项目中我熟悉了乡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衔接的时间节点和相关要件。尤其是以前我们没学过水污染治理、清淤以及两岸绿化所需植物种植的知识,但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在做立面空间规划的同时,还要提升河道水质、治理两岸生态,甚至要考虑修筑木栈道时,外侧泄洪的问题。董老师请来了学校生科院园艺专业的蔡婵静老师给我们补了相关的专业课。我现在知道哪些藻类可用于净化水,哪些植物可以培土,知道美人蕉除了好看还有净化环境的作用、知道河上架栈道内侧布局和外侧布局因为泄洪与否要安排植物不同的疏密程度……这些在现在的工作里也全用得上!”
城乡规划专业的项目式教学改革不仅有在一个项目里融会多门课程和学科的方式,还有拆分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学节点去对应同一个项目不同实施阶段的。让学生在项目中以问题为导向,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探索,深入理解并运用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
对于2020级学生何文倩来说,大三时学习的《乡村规划原理及设计》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她第一次真正规划一个村湾的实际用地布局。2023年,该专业任课老师黄俊、宋浩与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长江新区分院合作,接下了长江新区规划总平面图的项目,对该区73个村庄,总面积达308公顷的用地进行规划设计。“这不是现成的课程设计案例嘛!”两位老师决定带着学生们“线名学生一人完成一个村湾的规划设计。黄俊和宋浩根据对应的教学环节,将项目拆成了理论知识点、现场调研、方案设计、成果汇报优化4个部分,分别对应14周的课程周期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后,从第5周起他们就带着学生到大余湾历史文化名村参观调研,对乡村遗产保护专题做现场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策略,熟悉调研要点与注意事项,为后期开展新区73个村庄规划调研做准备。随后,他们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赴项目地点现场踏勘,对乡村现状条件与问题作研判;走访街道、村委会、村民,了解乡村发展诉求与优化建议,为规划设计做依据。调研完成后,黄俊和宋浩用了3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方案的设计指导,过程中还邀请了该专业建筑学、城市设计、社会学等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对出的设计图纸进行联合评图。最后3周,带着学生分组至各街道进行初步成果汇报,收集修改意见,对规划设计进行优化,形成最终成果,完成入库、评审等相关事宜。
董晶在谈及该专业的项目式教学改革时说:“近年来,国家对城乡规划也有了新的战略布局。我们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就必须在‘融’字上发力,打破课程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用‘最大的原则性+最大的灵活性’探索科教交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该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和产学合作共建课程建设已达13门。其中《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人才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重构》已获批省级教研课题,《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建筑设计4》获批校级一流课程,《城乡规划专业项目式课程体系再构与“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获得江汉大学第二批本科教育教学优秀案例。城乡规划专业的全部课程考核,均采用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依靠课本和实验室,更要依靠实际的工程项目。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社区里弄,去接触真正的建筑与用地,生态与环境,人情与世故。城乡规划设计师是一个为人民服务,为城乡宜居环境、用地合理规划服务的职业。一个以服务地方建设和现代化治理为主的应用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当然应该‘接地气’。必须让学生在参与专业老师和政府、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里、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去真学真做真体会,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把人才培养所倡导的科教交汇、产教融合真正做到实处。就像习曾强调的那样,‘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负责人,董晶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一直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明确的见解。
现在已经是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设计院院长的李毅是2008年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该专业第一批学生。从那年开始直到2024年,城乡规划设计专业的老师们带着大二到大五的一届届学生,参与了黄陂、新洲、蔡甸、钟祥等地近千个村落迁村并点、用地规划、道路连通、园林景观、村落风情、生态环境的设计改造。中国乡村建设经过十余年发展,项目名称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再到2020年湖北省政府提出的“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方案,直至今天的共同缔造,该专业的师生们一直深度参与其中。老师们将教学和科研深耕于城乡设计规划工程项目中,“产学研一体化”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历练,不仅在人才培养上接了“地气”,也让专业教学充满活力和探索性,同时真正服务了地方建设。
华晟(赤壁)外国语学校规划设计是杨晓娟大二时跟着董晶教授做的第一个实践工程项目。走访调研,了解村民需求;大量的测绘、制图;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调整设计方案……她在2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十余栋建筑立面的测量、绘制、设计,出了20余张0号纸的设计图。“这是和在课堂上用教学案例做设计完全不同的体验。”
2023年毕业的刘晓东对自己两年前参加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印象深刻,那也是他大四毕业设计的内容。
2020年,江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拿到了新洲区李集、三店等四个街道的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刘晓东就是跟着指导老师、高级规划师梅峥嵘做的三店街国土空间规划。这也是他第一次理解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区三线”在现实中对于村民的重要。“一条线哪怕划偏一厘米,可能原本能建房的宅基地就划到耕地里去了。”
在2023届学生参与的新洲区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城乡规划设计团队累计动员师生80余人,下乡300多人次,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在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发展乡村产业规划、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规划成果得到市、区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刘晓东也正是因为参与了该项目,在毕业前被武汉市新洲区规划设计研究院“一眼相中”,提前“定走了”。
城乡规划设计,除了乡村,还有城市。从2018年开始,城乡规划专业的老师们带着一届届学生陆续完成了军运会沌口片区沿街立面整治、黎明社区、向阳社区等多个武汉市内的规划改造项目。
时隔5年,2015级学生彭定涛对自己2019年参加军运会沌口片区沿街立面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仍记忆犹新。
那年江大城乡规划专业师生团队承担了从升官渡起至南四环线公里,包括了金色港湾、绿岛花园,宁康路、湘隆时代广场在内的10个路段,共计441栋建筑的立面图绘制及建筑立面的修缮和装饰设计,几乎涵盖了军运会划定的大部分核心片区。4名专业老师带着30多名学生分了4个组进行。作为其中一组组长的彭定涛带着9名组员测量、绘制了金色港湾、奥林花园等7个小区里90余栋房子的立面图并给出了修缮设计方案,出了整整90张0号的工程图纸。“收获很大。一个月画得图比一学期都多,绘图的速度、精度和严谨度都有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规划设计师的思维和眼界有了拓展。做立面设计时我找过很多参考资料,有时为了不同的视觉效果,除了找不同材质贴面试看,还会一次次去现场体验。有时上午走一圈下午再走一圈,天晴去一次下雨再去一次,就为了感觉不同光线带给建筑物立面的效果,这是以前做课堂大作业时没有过的经历和职业责任感。”参与这样的大项目也让彭定涛求职有了明显优势。作为省内第一批拥有建筑甲级资质的大公司,武汉正华设计院在看过他的履历后,于当年3月第一次面试时就和他签了就业协议。
如今的城乡规划专业,不仅是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还建有江汉大学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城市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研究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与武汉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武汉汤姆生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12家实习基地,2022年签订了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校企合作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水平、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目前,该专业有教学改革项目12项,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44.6%。城乡规划专业历年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来源于导师的纵向科研与横向项目的比例超过了80%。
近年来,专业教师充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武汉市及周边乡村地区一系列服务地方的实践项目:先后编制了武汉市老旧社区改造实践、参编《武汉市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2021年11月已颁布实施),新洲区四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旧街“美丽宜居新城镇”规划、旧街一河两岸环境整治、汪集街陶咀村村庄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长江新区六指街道村湾规划、武汉市建设“五个中心”研究等20余项,在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服务市民群众等方面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效果。2022年,该专业教师团队荣获武汉市“英雄城市·先锋有我”先锋团队(争创乡村振兴先锋)称号。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熟悉流程,融会贯通所学各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设计思路;勇于表达观点,学会与人沟通,鼓励他们通过项目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毕业论文或设计选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比单纯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就是要把‘真题假做’变成‘真题真做’,把实践环节贯穿教学始终,科教交汇、产教融合,让人才培养真正接上地气。”该专业教师黄俊如是说。
城乡规划说到底,是为人和环境服务的。一名合格的城乡规划设计师,除了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一颗“以人为本”的“共情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想问题,以期达到开发者的利益、使用者的权益和设计师的专业三者之间的平衡。
董晶说,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城乡规划设计师,在国家发展的城乡建设进程中,更要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坚定信仰、明白责任更是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肩承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我们希望培养出‘有信仰、明责任、耐得烦、沉得下、听得进、想得出’的城乡规划设计师。”
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坚定信仰和“以人为本”的“共情心”,以及与人、物、空间、自然“打交道”的综合素质,也为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水平和凝聚力,2020年8月,该专业的教师们接下了江汉大学党员志愿服务对口下沉的龙湖社区架空层改造项目。
这是由7个自然村湾合并而成的村民还建社区,其中的32号楼正对中心广场和居委会,是50栋还建楼的“楼王”。对社区书记刘凯来说,这栋楼的架空层利用和改造一直是块心病。700平方米的架空层,人车混流,杂物堆积,既显眼又有安全隐患。刘凯想把它改造成以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主题宣传为主要功能的场所,楼里的居民还想在此基础上增加停车与休闲文化活动的区域。
2020年中秋节前,刘凯向江大党委组织部提出了“旧改”意向。但因中秋临近,给学校规划设计的时间只有一周。任务交到了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党支部手上。
按惯常的设计时间,这样的项目仅建模就得一周。还要思考设计方案以及做出分析图、意向图等一批图纸。该专业10名专职老师中有6人参与了这个突击项目,其中5人是员。他们带着15名大二到大四的学生投入了方案设计的工作中。
2017级学生万国清暑假里刚参加完黎明社区旧改项目的调研工作,收获了很多专业实践的经验,这次在群里看到项目招募学生,马上报了名。“我承担的是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设计部分,但我的经验不够,之前没有考虑到老人体力与行动的不便。最初出的设计图台阶的尺寸太高了,黄俊老师看到后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就把台阶设计得更人性化,还增加了扶手。”
“城乡规划设计是需要丰富经验的,‘共情心’也要在实践中一点点体会,这得靠学生们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逐渐积累”,指导老师黄俊如是说。
董晶和项目组的老师们建了个群,把学生们都拉到群里,利用腾讯会议组织线点,只要学生们做完设计提交,老师们都会耐心地一次又一次进行辅导和修改。建模的尺寸、色彩,功能分区和布局的合理性,主题的特色制定……学生们就在一次又一次和老师的沟通中,边学边改边思考总结,积累下了实战经验,也学到了责任心。
“我很珍惜这些参加项目的机会”,万国清有时画图会画到晚上两点寝室熄灯,遇上周末通宵有电,她会画到早上6点。“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原本是我们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但在这次的项目实践中只有7天的时间。6名老师带着我们15个学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万国清回忆起那段做设计的日子很是自豪。
7天,包括建模、功能图、分析图在内的三套不同方案完整交到了龙湖社区书记刘凯的手中。10月底,社区的38位居民代表和11名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对架空层方案进行投票,选定并通过了其中一套并最终施工完成。
2020年11月,万国清也通过了党员预备期的考核,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她说:“学到了经验,也懂得了责任。”
事实上,“思政教育”和“以心塑业”始终贯穿在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和项目实践中。
“一河两岸”工程的水上栈道景观两侧有文化墙,是董晶、黄俊、梅峥嵘带着学生考察新洲旧街历史文化,把当地的花朝节、问津书院、白茶文化、杨家山村抗战烈士故居等等传统文化、红色故事、风土人情挖掘梳理,再设计绘制于栈道两侧的廊壁上,作为景观呈现于游人,并陆续打造完成了旧街红旅线联合片区产业规划、蔡甸区张湾街道四红村扶贫产业园规划等项目。
如今,江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继续秉承“以实践促教学、以项目塑人才、以专业惠地方”建设思路的同时,结合社会对“城乡规划治理”方向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建设与现代化管理、城市运营、公共策略等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与应用,发挥城乡规划学科融文汇理的交叉性和应用型学科的特点,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信仰坚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工科”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通讯员:陈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