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区南湖生态园的全面建设,带动城市品质、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全方位提升。(图为南山文化园)
6月28日,画家董希源将创作的巨幅作品《五湖四海》捐赠给家乡漳州。画作中,溪流、湖体、草滩、生态岛群等多种湿地生态景观与花海景观交相辉映,似现代桃源仙境。
这一帧美景,是去年以来漳州市结合城市排水防涝、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建成“五湖四海”的生动一瞥。
“五湖四海”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漳州城区黑臭水体难题,还带动湿地入城。人们发现,城里的黑臭水体少了,身边的湿地多了。湿地从城市周边走向城市中心。不少漳州市民在介绍自家方位时,从“我家住在某某小区”变为自豪地介绍“我家住在某某湿地生态园旁”。
“以前的南湖,死水一潭,脏臭无比。住在湖附近的居民连门窗都不敢开。”不久前,漳州市民高艺典参加了第五届漳州城市徒步活动,途经南湖文化生态园时,4公里长的环状生态水生植物岸线、贴心的降温雾喷设施以及从苏州引进的18只天鹅,令他惊叹于南湖的巨变。
黑臭水体,就好比是城市里的一处腐烂伤口,不仅散发出恶臭,也破坏了城市的美感。黑臭水体的治理一直是很多城市环境整治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去年1月,南湖的改造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黑臭水体问题,施工方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南山湖蜈蚣港道25万立方米的清淤工作。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污水流入南湖的问题,漳州高新区在汇入南湖的支渠小梅溪的上游建设污水处理站。“小梅溪上游在污水处理站经过一体化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最终汇入南湖。”小梅溪上游污水处理站项目负责人江伟君介绍,建在上游的两座污水处理站,解决了5000多人的生活污水及20多家企业的排污问题。
与此同时,施工方又通过打通各个水系来解决“肠梗阻”。“在蜈蚣湖和湿地中间,有一个调控水闸,可以让蜈蚣湖、湿地、南湖,形成一个串联体系。”漳州市圆山新城建设有限公司总工办副主任方宇告诉记者,他们还把九龙江西溪的水引进湖体,形成了一个活水系统。
就这样,短短10个月,南湖形成连贯的350亩湖面水域。曾经零星散落、臭味熏天的沟渠鱼塘,如今变成了内外循环、顺畅清澈的活水水体。“我们特别重视水生态修复的关键因素,先后在这里放养了10多种水体生物,种植了20多种水生植物,移栽了30多种乔木。”漳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田允瑞说。
“漳州市依托城区自然基底,整合滞洪区、闲置地块等可利用资源,建设五湖四海。这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漳州市住建局副局长张永金表示,通过淤、截污、建设生态护岸、种植生态植物等多种手段,南湖、西院湖、西湖、九十九湾这些出名的“臭水沟”,先后变成城市里的湿地生态园或景观,兼具清淤、蓄水、泄洪等功能。
“湿地,以它复杂而微妙的方式扮演着自然的净化器的角色。”同济大学教授庄宇认为,漳州市建设“五湖四海”带动湿地入城,不仅改善水体水质,增强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还在净化空气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城市中湿地水等蒸发作用以及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城市上空的大气湿度,被增加湿度的大气能沉降空气中更多的物质,从而加速了城市上空空气的净化”。
据统计,“五湖”全部建成后,到2020年可新增滞洪区水域3820亩,新增滞洪库容约1000万立方米,新增城市生态园约4650亩,成为“城市绿色海绵体”。
水质的好坏,是“五湖四海”的建设关键。作为漳州“五湖四海”的建设与运营方之一,福建大农景观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方龙俊十分关注湿地植物的生态影响。
“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之间的生物作用,与水里面的物理物质、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机物质进行反应,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他说。
方龙俊介绍,美人蕉根系发达、生长快速,不仅能够清除被污染水体的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对水质进行过滤净化处理,还能固定水中悬浮物,起到潜在的去毒作用。再力花则能分化水中含氮的有机物,削减硝态氮和氨态氮,提高水生生物的成活率,AG真人娱乐首页并抑制蓝藻的成长与繁衍。
除此之外,河道旁边种植的植物,还有“抗洪”的本事。“假设暴雨来临,溪流旁边的植物,都可以协助缓冲水的流速。在灾害预防上,天然植物比人工的效果要好得多。”方龙俊说。
如今,湿地“见缝插针”地走入市民生活。碧湖、南湖、西湖、西院湖,是伴随生态修复水体治理新增的湿地;九十九湾,是原本沉寂于田园、在保护和开发的博弈中成长起来的湿地;龙江颂湿地公园,是随着湿地保护意识觉醒重新走入人们视野的湿地。
“五湖四海”近了、活了、旺了。成片成片的美人蕉、芦苇荡,搭配花叶芦竹、千屈菜、再力花、水菖蒲等各种各样的湿地植物,眼底下的绿浓了,脚下的绿宽广了。
清晨醒来,市民可以听到画眉的“歌声”。平时难得一见的勺嘴鹬、斑姬啄木鸟,令人惊艳的岸绿秀眼鸟、铜蓝鹟开始飞入人们的生活中。日暮时分,夜鹭掠过江面,还有一群群归巢的矶鹬匆匆回家。
城市有了美和绿,更加需要管得好。谁来管,怎么管?政府部门要努力,也要吸引群众参与。
去年底,一份由漳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定,将市中心城区5290亩的生态空间以人大立法的形式保护下来,严格禁止擅自开发建设和改变地块用途。与此同时,《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漳州市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下发,漳州市林业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统筹协调解决湿地保护工作。
“了解与热爱是保护的前提。”漳州市林业局动管站高级工程师林国洪告诉记者,干了大半辈子湿地保护工作,他最没想到的是,湿地入城,不仅增强了人们的获得感,还激发了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现在,漳州市湿地保护志愿者已达1000多人。
“我喜欢这样的生态护绿活动。”5月8日,2018年红树林生态恢复项目在漳州市海门岛启动。已经年届七旬的志愿者老卓,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在田埂上健步如飞。当天,50名志愿者在沿海滩涂种下上千株红树林苗。6月14日,70名志愿者在龙海市紫泥镇开展红树林河岸垃圾清理活动,仅3个小时就清运、收集2.2吨垃圾杂物。
除了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还有很多市民也在为保护湿地奔走、忙碌。云霄县的方圩滨和朱巧玉夫妻编写了《走近湿地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教材。作为中学老师,在编书的两年中,方圩滨夫妇俩除了上课和整理资料之外,其余时间都泡在了红树林,用笔和相机记录下湿地的点滴变化。
如今,《走进湿地》已成为云霄县各中小学校的课本教材。朱巧玉经常组织同学们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到观鸟屋观察鸟类,在红树林中记录植物生长。作为化学老师的方圩滨则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课余时间提取红树林的水质与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多方位了解神奇的湿地。
方圩滨夫妇希望,《走近湿地》这本书能变成一颗小小的火种,燃起读者心中的热情,一起保护湿地,守护家乡的自然美景。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