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荔枝新闻客户端、我苏客户端和江苏新闻微信、微博等平台推出融媒体大型直播《守卫蓝天 我是行动者--2019共筑美丽家园》,倡导社会各界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下面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下潜我省的三大湖泊,探秘水底世界。
江苏10万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有17%的淡水水域。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治水力度,让许多河流湖泊再度焕发了光彩。它们都变成了什么样呢?
江苏台记者范洁萍:“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骆马湖的西边,正好是宿迁和徐州的交界地带,曾经这里也是采砂区域,现在我们看到经过治理以后,湖水是相当清澈的。”
过去,骆马湖天然平均水深仅2到3米,而采砂区由于受到人为开采,水深可达30米,如今水底还有采砂时留下的坑洞和陡坡。记者在水下待了40分钟,最深潜到15米,在湖底发现了银鱼、乌鱼等不少特色鱼种。湖底荒漠中,还长出了菹草、狐尾藻、以及菱的幼苗。专家介绍,根据近年监测情况,骆马湖里肉眼可见的水生植物共有20多种,还有40多种底栖动物和130多种浮游植物。从水生态角度来看,状况良好。
江苏台记者范洁萍:“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洪泽湖的北部,因为这是一个悬湖,所以现在的水深只有4米,不过在这样的水下却生活着大量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记者潜入洪泽湖北部,发现靠近水面位置,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生长茂密。贴近湖底时,能看到采砂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坑洞,还有许多褐色的小鱼苗,工作人员表示,它们是近年来增殖放流的鱼苗再度繁衍的小鱼苗。根据近年监测,当前洪泽湖内有近40种水生植物,30多种底栖动物,和140种浮游植物。与相比过去,水质状况基本稳定。禁止采砂后,生态系统正在逐渐恢复。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龚志军:“如果鱼类过少,藻类就控制不住,我们就适当增加鱼类产量,把整个食物链变长变复杂,把系统变得更稳定。”
江苏台记者范洁萍:“这里是太湖,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过去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激增,导致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非常严重,近年来经过治理,这颗璀璨的明珠正在逐渐恢复它的光芒。”
潜入太湖,记者发现水下能见度非常好,一米以外的人都能看清。湖底狐尾藻、锯齿眼子菜、荇菜等水生植物密密麻麻,构成一片水下森林。下到湖底,能看到一些铜锈环棱螺悠闲地躺在泥里。但不能忽视的是,水中藻类颗粒仍然不少。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龚志军:“实际上撇开蓝藻,太湖的水质还是可以的,从这十几年总的趋势来看,水体总营养水平是在下降的。”
专家介绍,太湖生物资源丰富。目前监测显示,太湖里生活着40多种水生植物,200多种浮游植物和近60种底栖动物。之前看到的水下森林,是近年来天然形成的,在湖里不止一片,主要分布在太湖东部区域,它们既能帮助水体实现自净,又能保护湖里的生物多样性。不过目前,太湖不同区域的水生态差异较大,从整体生物结构来看,太湖还处于轻微失衡状态。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范洁萍 桑雨生 俞铭义 毕然 周雷 编辑/朱一普)AG旗舰厅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