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渔洋山水源地,位于太湖度假区渔洋山最西端,是胥江水厂、新区水厂共用水源地。昨天,记者来到渔洋山水源地,走上观景平台,看到湖水清澈,目测能见度超过1米,水生植物在水中摇摆。渔洋山水源地近岸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亚洲苦草、微齿眼子菜等水生植物遍植湖底,12万平方米太湖“水下森林”已经形成。
为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降磷控氮,保障饮用水安全,吴中区自2021年9月开始实施渔洋山水源地近岸生态修复工程,去年12月底完工。近岸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龚桂生介绍,修复项目通过削浪挡藻、生态拦网和鱼贝螺生态调控,开展水下森林生态修复,主要种植的是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狐尾藻、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沉水植物,同时岸边点缀芦苇、香蒲、再力花、美人蕉等挺水植物,恢复草型生态系统,氮磷通过藻类营养级转化,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景观效果。“我们种草也是有讲究的,夏天的草和冬季的草不同,而且不同的水层有不同的草,这样可以把历史沉降的营养物质转化走。”龚桂生说。
根据《环太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苏州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复苏太湖生态。在“水下森林”不远处的水域,吴中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所负责人告诉记者,ag真人官方官网那里还设置有生态拦网,并投放白鲢223公斤、三角蚌29000公斤、环棱螺36000公斤,用以鱼贝螺生态调控,通过动物过滤食浮藻类,有效控制蓝藻水华。
养护期半年来,水源地水下生态的修复和水质的改善明显。目前,沉水植物生长养护期满后,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水下森林”保持高低错落,植物覆盖率达到61%,水体透明度由原来的30至40厘米达到1米左右,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且保持丰富稳定,藻类达到平衡,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项目实施前生物多样性监测等级是差,现在评价为中。”说。
当前,苏州市正以新一轮太湖治理的新成效,推动太湖保护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确保连续16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
在蓝藻防控方面,苏州市采用新兴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无人机飞检等科技成果作用,针对性优化防控部署。苏州打造了一套“水空天人”立体监测监控体系:在高空,有卫星遥感监测;在低空,有无人机巡飞;在水面上,既有人工打捞船,也有无人船巡逻。苏州市环境监测站水环境监测室工程师赵亮介绍,目前,太湖共设有6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以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水质数据进行把关。
在苏州,打捞上来的蓝藻也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水域有机废弃物主要是蓝藻藻泥、水草、淤泥,需要采用不同的收储运和利用方式。”据苏州市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各地共设置10余处藻水分离点,打捞上来的藻水经特殊工艺处理,实现藻、水分离后形成藻泥。去年全年,苏州所有藻泥产生量1392吨,综合利用率超80%。围绕水草综合利用率85%、藻泥资源化利用率95%目标,苏州市正积极探索优选路径,为全省提供示范样板。
近年来,苏州完成太湖4.5万亩湖体围网养殖拆除和沿岸3公里范围内7.78万亩池塘养殖改造整治。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化工生产企业实现清零,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