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官方官网央广网昆明8月15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昆明翠湖公园是云南第一大高原湖泊滇池的一个港湾,这池水收纳下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同时也是昆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绿心”,作为昆明市重要的城市湿地,翠湖公园正打造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美丽样板间”,成为展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
8月15日,正值全国生态日,记者走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昆明市首家免费开放公园——翠湖公园,探寻这里上演的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
时值盛夏,翠湖公园中荷花正在绽放,游客们湖边漫步观荷,不时有水鸟在翠湖湖面凌波微步,追逐撒欢。
然而翠湖却并非一直如此水光潋滟,清澈宜人。20世纪80年代,滇池水质的恶化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翠湖公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生态环境也遭受重创,曾经从滇池洄游产卵的金线鲃渐渐难觅踪迹。由于水体条件改变,历史上天然分布的海菜花也不再现身翠湖……这不仅是对单一物种的打击,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为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翠湖需要解决不少难题。自2020年开始,翠湖公园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维薇博士团队共同合作,以翠湖为核心,通过AI智慧监测识别系统、环境DNA技术、生物多样性汤等新技术开展鸟类、水生生物、昆虫及外来入侵物种等城市生物多样性类群综合性调查。最终决定采用近年来在解决生态和社会问题领域日益主流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改善水体及生态系统环境。
昆明市五华区政府和五华区水务局积极推动落实清理外来物种、营造微地形、恢复水生生物群落等一系列措施,使翠湖公园的水生态系统得以重建和完善。此外,相关部门通过减少入侵物种、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引入和培育本土物种等一系列举措,翠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特别是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鲃优1号”金线鲃的成功选育,不仅为金线鲃种群的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展示了科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4月,在翠湖消失匿迹近半个世纪的海菜花也再次现身,重现了翠湖历史水生植物景观。
“以前翠湖只有20多种鸟类数据记录,如今翠湖的鸟类已经上升到了92种。”李维薇说道。在她身后的人工鸟岛“云梦涟”上,白鹭、苍鹭、夜鹭、池鹭等多种鸟类在这里落脚停歇,旁边游人的喧嚣和自行车的铃声似乎未对他们造成任何影响。“它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甚至长出了繁殖羽。”李维薇笑着说道。
鸟类的繁殖羽情况是智慧监测识别系统调查发现的。据了解,翠湖公园内建设了4个可360度旋转的鸟类高清监测摄像头,通过视频监控与智能分析系统24小时实时监控区域内鸟群活动情况,并将处理结果传输到流媒体存储,在翠湖九龙池生态文明展厅进行数字大屏展示。
除了AI赋能外,“生态文明合伙人”机制也为翠湖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强大助力。“生态文明合伙人”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作为核心,联合云南省内外十多家科研、高校、机构等跨学科、跨领域团队,通过合伙人的方式共同探索城市里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大可能性。
科研团队和学校都加入到翠湖生物多样性的监测队伍中,支持并助力公园个性化景观的提升。在合伙人计划的推动下,翠湖公园水月轩荷塘、东路湖塘、内湖塘等区域引入了20多个品种的荷花和睡莲,并与其他水生植物配合栽种,这样不仅改善了翠湖水质,还增强了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传效果。
此外,公园内新增植了一批对鸟类友好的植物,如黄花风铃木、深山含笑、澳洲火焰木和马关木莲等,这些植物为鸟类创造了更加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在古诗词中与落霞齐飞的“孤鹜”也出现在了翠湖公园。如今它已经成了翠湖公园的原生居民——黑水鸡。
近年来,昆明市正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空间的开放、共享与融合,通过“公园+”和“+公园”的模式探索翠湖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的转化。
据翠湖公园园长郭宏伟介绍,当前,以科普资源为内涵、旅游为载体,融旅游观赏、科普教育、娱乐休闲及参与性于一体翠湖公园科普教育旅游产业化体系正初步形成。2022年8月15日,翠湖生态文明展厅对外开放,同时挂牌五华区科普教育基地。
“翠湖的故事是一种与生态美感和生态文明的密切结合的故事,它不再停留在某个模型假说,它是真真实实每天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李维薇说道。
翠湖公园作为云南省昆明市“城市样板间”的试点,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翠湖公园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质量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翠湖公园正打造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美丽样板间”,成为展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